今天是:2024年11月22日 欢迎访问! 中国民俗文化研究院网站
磕头拜师是民俗文化,不必全盘否定
作者:民俗文化研究 时间:2017-07-11 人气:2126次
7月9日,常州本地论坛上有女孩向年轻男子下跪磕头的图片,引起不少市民的热议,据说这是常州某培训机构的老师收徒时直播的场景。有人对这种“磕头拜师”的做法嗤之以鼻,但也有人认为不应过分上纲上线,传统文化传承离不开仪式感。学生表示并没有觉得这样的仪式有什么不妥。家长称,这次正式下跪拜师也是出于对老师的尊重。(7月10日《现代快报》)
拜师学艺,是很古老的传统,也是一种民俗,在民间比较流传,也有市场。即使当下,非现代的拜师,仍少不了这种仪式,这是一种礼制,一直流传至近代社会。其实,这种仪式的礼节是非常严肃庄重的。首先,拜师的整个仪式是由祖师传承下来的,规矩很严,程序很严,不能有半点轻慢,否则,就会被视为没有诚意,也亵渎祖师,违背祖训。其次,通过磕头跪拜,目的就是树立一种长幼辈分,相互尊重,师傅要像父母一样对待徒弟,徒弟要像儿女一样尊重师傅,所以,古代有“师者,父母也”的说法。
现代文明社会不一定要完全照搬古代的拜师模式,比如学生上学就不一定要跪拜老师,准大学生进入艺术学院也不一定要跪拜老师,但是,当民间传承技艺时,有的师傅仍然坚持要按照“祖训”规矩,要求学艺者行跪拜之礼,不必急于“拍砖”。比如师从民间高手学相声、中医、武术等,按照民间的传统和文化风俗行跪拜之礼,那是你情我愿的事,旁人不必干涉。因为,一个没有体验过那种庄重氛围的人无法感觉出师徒之间行礼时的严肃性、仪式感、敬佩、尊重和敬畏之意。
退一说,即使这种民俗文化有其糟粕之处,但是,作为一种存在以久的民俗文化,是不可以人为消灭它的,只有等它自己消亡,但是取代它需要新的仪式,而且,这种仪式要被普罗大众所认可和接受。可是当下恰恰缺少一种区分师徒的规制和礼制,仪式感严重缺失,所以,尊师变得比较苍白,加之“公立”属性进一步淡化了师徒、长幼、上下的辈分,学生不尊重老师的现象比较普遍,同时,由于双方缺少一种“礼”的门槛,缺少一种礼制的约束,缺少荣耻心,老师不自重自爱的也不少,包括大学也未能幸免,比如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绯闻不少。
文明社会,不应该少了必要的礼节,否则,文明又以什么形式呈现就成了一个大问题,所以,一些必要的礼节不能少,一些礼节缺失的文明需要恢复传统载体,或者创造新的载体,重新恢复社会秩序,不可或缺,同时,对于民间仍在坚持的民俗礼制和文化,不要全盘否定,只要没有腐朽的东西,可以允许其继续流传下去,或许这也是一种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